徐祥临: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合作化道路

    2022-04-12 14:31:26           浏览数:0

  在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方面,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扩大乡村振兴投入、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、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四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。围绕相关内容,南方农村报专访了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徐祥临。

  扩大中央财政投入 挖掘农村资金潜力

  在扩大乡村振兴投入上,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,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,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。

  徐祥临指出,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来以来,从中央到地方,各级财政的涉农资金大量增加,各级党委政府把“三农”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,这些资金的投入对改变农业农村的面貌,对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但他同时指出,财政涉农资金的使用效果在有些领域还是比较差,农业长期存在的投入不足的问题。

  “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,长期以来,每亩中低产田改造仅投入1000-2000元,所以三分之二耕地是中低产田的格局几十年没有改变。”徐祥临认为,过去几十年进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,由于资金投入不足,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现代农业,尤其是粮食安全的软肋。

  徐祥临建议:一是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作为保障。当前各级财政收支压力比较大,许多方面都在压减支出,但补农业农村短板的钱不能少,必须优先予以保障;二是挖掘农村的资金潜力。统筹乡镇范围内金融机构的资源,将农村闲置资金用于农村经济发展;三是有效利用地方债券。比如缩减过去地方债券和政策性融资用在开发区建设、超前景观建设等方面的无效投入,向农业农村建设方面倾斜。

  探索合作金融 破解农民贷款难题

 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,农村金融在发展现代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在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上,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对机构法人在县域、业务在县域、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,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、再贴现支持力度,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。

  在徐祥临看来,农村金融“老大难”问题一直难以破解:一方面,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贷款业务经营成本高、风险大、效益低;另一方面,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入城市和非农产业,农村的钱农民用不上,导致农村发展市场经济严重“缺血”。

  徐祥临举例称,一个有5万亩耕地、3万人口的乡镇,本地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都会超过3亿元,但能够用在本乡镇的贷款,通常达不到5000万元,绝大部分资金都通过商业金融系统外流了。“如何把这部分资金利用起来,是需要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的。”徐祥临说。

  如何破解广大农民“贷款难”,助力乡村振兴?徐祥临建议,可以探索生产合作、供销合作、信用合作融为一体的“三位一体”农民合作社体系,即农村内部的农民贷款需求,由党支部领导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社的信用合作业务来满足,以合作金融为突破口做实做活基层农民合作社。他认为,与其他所有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,“三位一体”农民合作社体系信贷风险最低,更为重要的是,存贷利差由社员按照交易额共同分享,还能够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做出贡献,有利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“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合作化的道路。”徐祥临强调。

  改革坚守底线思维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

 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,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,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。

  徐祥临强调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的农村改革进程已经三十多年, 取得的基本制度成果是建立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 即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。该体制有三个制度要素:一是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;二是集体土地由农户承包经营;三是集体统一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服务。正是靠这一制度, 迅速调动了亿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, 解决了温饱问题, 打破了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, 农村经济活力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。“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,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,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,这些底线必须坚守。”徐祥临说。

  徐祥临认为,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本身来看, 绝大部分农村集体是个“空壳”, 没有任何经济实力为农户提供统一生产经营服务。不但城乡、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比较大, 就是农村内部贫富差距也日渐扩大。

  如何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?徐祥临建议,一是继续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优势,加强“统”的功能。比如集体土地由农户承包经营,集体获得承包费等财产性收入形成集体积累,用于为集体成员服务,形成土地集体所有者、经营者、劳动者三者和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;二是办好“三位一体”综合性农民合作社。构建生产合作、供销合作、信用合作融为一体的农民合作社体系,为农户甚至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、购销、金融、保险、生活消费等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,所有的经营业务相互支撑,所有的经营利润由社员共同分享,构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。

  来源:南方农村报

邮编:266109 电话:0532-58957727 邮箱:qnxczxxy@163.com 地址:山东省 青岛市 长城路700号

鲁ICP备13028537号 -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信息员:0532-86550515